上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老一辈人未雨绸缪,决心建设新中国战略备份,史称“三线建设”。大批建设者投身大西北,大西南,构建起“西南钢都”。
赵殿楚鼓励陈国民带着兄弟们把设备吊起来,但要注意安全。夏方舟急忙上前阻止,精确地说出两台吊机的承重,又点出所吊挖掘机的吨数远大于起重能力,这样做的后果不言而喻,肯定是十分危险的。
陈国民见夏方舟对这些设备都如此熟悉,猜测他大有来头。得知他是刚来实习的大学生,决心给他上一课,让他知道工人师傅们是如何在没有规范设备的情况下完成作业的。
夏方舟还想据理力争,让陈国民打消主意,被赵殿楚派人把他叫走。
陈国民与其他三大金刚商量过后,开始清退无关人员,进行起吊作业,但这次陈国民没有创造奇迹。陈国民对夏方舟很感兴趣,知道赵殿楚还没给他安排实习单位,就主动把他要过来,让他从今天起就跟着自己。
陈国民正在和几位伙伴商量施工计划,夏方舟来向程时风报到,被陈国民顺便抓了壮丁,让他帮着一起看看计划可不可行。夏方舟一看,直接説这样肯定是不行的,现代工业必须遵循科学,质问陈国民为何明知有这么多大型设备运进来,却不最先将起重设备运到位,这是典型的决策错误。
陈国民问起夏方舟的年龄,得知他才二十岁,那就怪不得口气这么大。陈国民告诉夏方舟如果按照他説的先把大型塔吊设备运进来,是需要场地条件和运输条件的,况且大型塔吊设备全国根本就没几台。如果不先把这些基建设备运进来又该如何解决场地和运输问题。
陈国民为了把基建设备卸下来,又设计了新的方案,还特意给夏方舟准备了纸笔和尺子,让他帮忙验算。夏方舟推开陈国民递来工具的手,直接心算后,得出不行的结论,原因是这个设计方案从理论上是行的通的,但这要求两台吊车的司机要完全同步才能做到,可人不是机器,哪能完全同步。陈国民一听,决定先试试再説,不试怎么能知道呢?
陈国民亲自指挥塔吊工作,现场紧张的不得了,还好最后有惊无险地让基建设备安全落了地。同志们高兴坏了,大声叫好,热烈鼓起掌来,夏方舟也被这个奇迹震撼。
夏方舟和陈国民到施工现场,仅看了一眼图纸就发现了一个错误。陈国民不敢相信,前去找工程师核实,结果还真有一个不容易发现的错误,应该是由于描图员的失误造成的。
陈国民真心觉得夏方舟是一个人才,让他明年毕业后就到这里来。但夏方舟的心愿是到汉江去,那里才是他大展身手的地方。
赵殿楚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八千学生,特意要求在川南通电。夏方舟毕业后果然留在了江汉,李心梅一直以为夏方舟会来川南,直到找了一路碰到陆汀兰和戚光复才得知夏方舟留在江汉,她被这个消息弄得心神不宁。
学生们也不都是一团和谐,季成钢在车上就和武木奇起了摩擦,两人在休息时差点打起来,是秦小丹从中劝和这才没把事情闹大。
待到学生们都到了目的地,看着眼前简陋的条件,乐观的人很快就接受,有的人却在那是挑三捡四。季成钢借着在澡堂外巧遇秦小丹,就想撩人家,还故意把夏方舟拿出来贬低,让武木奇好一番嘲笑他的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