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吴汝俊,男,于1963年出生,旅日艺术家,现任日本京剧院院长,是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男旦演员,从表演到创作,样样精通,曾自编、自导、自演过轰动一时的《武则天》及《贵妃东渡》等京剧大戏,而且他还在旅居日本的十余年中,成功将数百年来一直处于伴奏乐器地位的京胡和最时尚流行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独创出风格鲜明的京胡轻音乐,为京剧走向世界、走向年轻人,立下汗马功劳。
日本妻子
1987年,吴汝俊在北京遇到了来中国旅行的陶山昭子,次年便在北京完婚。当时吴汝俊在中国京剧院,工作非常繁忙,常常很久都不能陪昭子回日本去探亲,为了达成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关爱,他决定放弃自己在国内获得的成就,前往日本发展。
在日本有人说吴汝俊是京剧艺术继承与发展的一个惊喜,而圈里人给吴汝俊最多的评价是“这个人太能折腾!”他自己倒很乐意接受这个评价,因为折腾才能成事,才有可能成功。不过在“能折腾”背后,是一位比他大21岁的日本妻子——陶山昭子的默默支持。吴汝俊每次演出中饮用的水,昭子必先尝上一口,不冷不热才递到他的手中;为了保护吴汝俊的双手,每次外出再重的琴箱,昭子也要亲自提;而每次演出结束,面对被鲜花、掌声和观众包围的丈夫,昭子肯定躲在不起眼的角落。吴汝俊说,昭子为我奉献了一切。
陪安倍夫人
吴汝俊大胆地对年长的安倍昭惠说:“大姐呀,你应该亲自去中国,把你的声音传到中国去,把安倍晋三希望成为‘中日友好第一人’的向往,以及他将来要实施的政策,提前跟中国人民交心。”没想到安倍昭惠欣然同意到北京“玩3天”。“幸亏她是昭惠,这样大胆和爽直,不然哪敢到中国。”回想起这些,不知道昭惠访华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效果。”他打趣说:“如果不成功,中国、日本,我都别想再混了。”于是一个月后,带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安倍昭惠跟着吴汝俊夫妇来到北京。不过一下飞机安倍夫人非常兴奋,听吴汝俊介绍中国有位“有求必应的观世音”,没进饭店就要求去雍和宫。吴汝俊披露道,“安倍昭惠先拜了释迦牟尼,然后又拜了送子菩萨观世音。如果愿望实现,安倍夫人还要专程到中国完成‘还愿之旅’。”
吴汝俊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昭惠拜佛之后就“一定要去订做旗袍”,因为她希望穿着中式服装与中国高层朋友们见面。来到北京友谊商店,昭惠分别选择一款纯黑的布料、一款黑底红花的布料来制作旗袍,随后她还挑选了一双绣花鞋和一个中式手包。
“昭惠访华的首场晚宴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举行,她对中国烤鸭以及宫廷菜均赞不绝口。晚宴后,北京朋友又请昭惠一行来到老舍茶馆听戏喝茶。”吴汝俊说,“昭惠看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不同,兴致很高,那天喝茶到将近午夜,才意犹未尽地道别。”就像所有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外国游客一样,安倍昭惠游览颐和园,听古琴和琵琶演奏,还在慈禧的皇座上留影。
天赋好,有悟性
吴汝俊天赋好,有悟性。看多了别人的唱念做舞,“眉目传情”,吴汝俊的京胡伴奏带有了灵性。他时常在台下翘起兰花指走碎步,揣摩台上演员的手眼身法步。吴汝俊本与京剧有缘。父亲是京胡演奏家,母亲是京剧老生演员,浑身内外浸润着京剧基因,加上“喜爱”这个最好的老师。有一天,吴汝俊发现自己的嗓音原来可以真假相谐、高低自如之后,他在京剧舞台“凌波微步”的时代由此开幕,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众所周知,学戏、学音乐,讲究的都是童子功。幼年的吴汝俊,从两三岁开始就在家里用手摇电唱机听大师的唱腔,身为京胡演奏员的父亲与在剧团担任京剧老生演员的母亲,赋予了他对京剧自然天成的亲近与钟情,九岁开始随父亲学习京胡演奏,二十一岁以第一名的成绩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成为中国京剧院的旦角兼京胡演奏者。曾为李维康、刘长瑜、李光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操琴。
京胡是京剧演员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但与其说是伴奏乐器,其实更接近与同演唱者的二重唱关系,因此,京胡演奏员必须和演唱者同样熟悉唱段,但是,学京胡演奏的学生在学唱方面是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的,得靠自己去领会,吴汝俊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观摩前辈的演出,只要有机会和大师合作,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比如和李维康老师合作的时候,他就拼命体会她的喜怒哀乐,看戏、琢磨、练习,就这样逐渐让自己的演奏和表演有了灵性,台上演哭戏的时候,他拉的京胡也是呜咽的。
半路出家唱旦角,吴汝俊也是无师自通的,十七岁时他第一次发现了自己能够用假声来完成旦角的演唱,勤学苦练地成就了让许多科班出身的演员都自叹不如的水袖、圆场,而他清澈亮丽的嗓音也一跃成为业界公认的"金嗓子",著名京剧大师张君秋还曾经夸奖他有"小梅兰芳"的韵味。
更为可贵的是,不管人们怎样评价京剧的现状艰难,前景暗淡,吴汝俊对京剧都不离不弃,刻苦钻研,年轻的他开始尝试突围,将京胡作为独奏乐器来创作的"京胡轻音乐",贯穿他创意的作品一问世就立即获得了当年中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作品政府奖,1988年他就成功举办了自己的独奏、独唱京剧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