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龚锦堂,广州话剧团演员。代表作品:《外来媳妇本地郎》《千万不要忘记》。
龚锦堂出生于广州,出生后不久为躲避战乱,被父母送回番禺老家,一直到九岁,龚锦堂才被父母接回广州,插班进入二年级学习。刚入学时,龚锦堂便因为一口番禺话而被同学讥笑为“乡下仔”。1958年,已经在广州十三中就读高二的龚锦堂,偶遇一位已经考上广东戏剧学校的同学,那位同学以“考入戏剧学校吃饭不用钱,又有零钱花”为理由,不断“怂恿”本来就因为整天劳动而“无心向学“的龚锦堂也去报考戏剧学校,在同学“糖衣炮弹”的引诱和攻击之下,龚锦堂很快便动心了。“其实以前从来没想过会当演员,因为自己在此之前一直都梦想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当一名造船工程师的!”当他来到戏剧学校报名考试时,尽管他对表演一窍不通,但当时主持招生工作的广东话剧团团长乔毅一眼便看上了他,原因是“身材够高大(龚锦堂高二时已身高一米七五),不用化妆便可以直接演工人了”。
四年之后的1962年,广州话剧团的前身羊城话剧团成立,龚锦堂成了该团的正式演员。一入团,龚锦堂就凭借魁梧的身材和一脸的正气演绎了话剧《夺印》中的男主角之一民兵队长,在花县、从化、东莞等地巡演成功后,他便在第二场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中跃升为男一号,饰演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工人丁少纯。之后,龚锦堂的“星路”历程异常顺畅,演绎了话剧《南海长城》中的民兵队长区英才,并开始尝试跳脱工人等正面形象的窠臼,出演一些反面形象,如话剧《72家房客》中让人厌恶的“三六九”等等。1986年,演技超群的龚锦堂开始“触电”,出演了电视短剧《顺意坊》里的小市民“大粒墨”,并凭借此角深深镌刻在了许多观众的脑海之中。
2000年,广东电视台筹拍室内轻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时,负责演员遴选的导演王岗首先选定已从广州话剧团退休的龚锦堂为“一家之主”康伯的扮演者,此后,康婶的表演者一直因各种客观因素悬而未决,正当导演王岗为此头痛不已时,龚锦堂想起了曾经合作过的珠影老演员黄锦裳,觉得她不但形象、演技都可以,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于是便向王岗推荐,试片之后,导演组、领导一致同意龚锦堂和黄锦裳“结成一对”。
不久,导演又在为挑选“儿子”而苦恼,龚锦堂想起刚与其合拍电影《五福临门》的青年演员徐若琪,便第一时间向导演推荐,最后又获通过。每每回首这段往事,龚锦堂都免不了沾沾自喜一番:“我可真有眼光,不但为自己选了个好‘老伴’,还给自己选了个这么聪明的‘儿子’!”《外》剧拍摄六年来,剧组上下团结一致,将《外》剧打造成了金牌电视剧,而“康家人”情同一家,“子女”、“媳妇”们也一早把龚锦堂当成了“大家长”,人前人后以“老豆”相称。
真正老伴并非“康婶”
不拍戏的时候,龚锦堂普通得跟一般公园里打拳遛鸟的老爷爷没什么两样——因为生性低调的他,除了喜欢回番禺老家呼吸新鲜空气外,还喜欢养鸟遛鸟,日常生活绝对不带任何“星”味。番禺长大的龚锦堂有着浓烈的家乡情结,不仅过年必回家乡,平时不用拍戏时也很喜欢带上老伴回家乡走走亲戚、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街坊邻居侃上一段大山,心情顿时舒畅无比;不回番禺的话,他就会在家陪那七只宝贝小鸟——包括相思鸟、桂林相思、画眉、白燕在内的众多“宠物”好好聊上半天。如果这样也嫌闷的话,他便会步行到附近的广州画院,与一班书画家老朋友交流作国画心得,或干脆现场挥毫作画。
《外》剧中龚锦堂和黄锦裳的默契合作“忽悠”了许多电视观众,让外人深信这两老就是现实中的真夫妻,以致有路人见龚锦堂与真妻子散步时斥其“包二奶”。面对这一切,身为银行会计的龚锦堂妻子表示非常理解,她认为“这是工作需要”,“自己绝对不会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