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明星资料  »  李娜

李娜

李娜

别名:
Li Na
国籍:
中国
民族:
星座:
双鱼座
身高:
172CM
体重:
65KG
出生地: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出生日期:
1982-05-10
职业:
毕业院校:
代表作:
简介:
影人简介 李娜,1982年2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单打第四名,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更多>>
''
简介
影人简介

李娜,1982年2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单打第四名,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亚洲历史上女单世界排名最高选手。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1989年,6岁的李娜开始练习网球。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2002年年底,李娜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就读。2004年,在丈夫姜山的鼓励和支持下选择了复出。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李娜获得女子单打第四名。2011年,李娜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个人第一次打进大满贯单打决赛并夺得亚军;同年,在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比赛中登顶封后。2013年,在WTA年终总决赛中获得亚军。

2014年1月25日,第三次跻身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并最终收获女单冠军。同年7月31日,李娜通过个人微博宣布自己将退出包括美网在内的北美赛季。9月18日,李娜经纪公司确认其退出武汉和中网的比赛,并将正式退役。9月19日,亚洲首位网球大满贯得主李娜正式宣布退役。12月15日,李娜被英国《金融时报》评选出为2014年年度女性人物。12月23日,李娜入围“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评选”的年度最佳女运动员。

在李娜十五年的职业生涯里,21次打入WTA女单赛事决赛,并共获得了9个WTA和19个ITF单打冠军,职业生涯总战绩为503胜188负,并以排名世界第六的身份退役。

2019年7月21日,李娜成为首个入选名人堂的亚洲球员,正式入堂仪式将在20日下午举行。

早年经历

李娜从小就受父亲影响,1988年开始练习羽毛球,1989年的时候,被网球教练夏溪瑶相中开始练网球。在教练夏溪瑶身边,李娜完成了小学学业。小学毕业后,李娜1996年进入湖北省队,遇到了她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贵人”教练余丽桥。在余丽桥的指导下,李娜在球场上练得更苦。1997年,15岁的李娜赴美国训练7个月。1999年李娜进入国家队。

个人生活

爷爷李龙立是湖北孝感人,在学校做过体育老师,父亲李盛鹏是一名羽毛球运动员,进过湖北省羽毛球队,但1996年因先天性血管狭窄去世;母亲是李艳萍。

丈夫

1996年,李娜和姜山相识于湖北省队。2002年,两人一同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就读。2006年,李娜和姜山低调结婚。

怀孕

2015年1月19日,李娜发布微博,透露自己已经怀有身孕。“今年夏天,我和姜山的第一个小孩就要出生了,”她在这份声明中透露。

产下小baby

北京时间2015年6月3日晨,李娜发微博公布喜讯,产下小baby,晒出小脚丫照并公布孩子英文名为Alisa。

2016年12月23日下午,李娜在微博告知大家:“马上要圣诞节了,提前祝大家圣诞快乐!今年我们家的圣诞节特别‘好',感恩”!言下之意,李娜的二胎生了,而且是个儿子,和大女儿凑成了“好”字。

2014年10月22日,李娜经纪人麦克斯·埃森巴德透露,李娜的自传《独自上场》会被拍成电影,并在进行接洽。2018年10月,陈可辛执导、根据《独自上场》改编的电影《李娜》开机,李娜本人参与了影片的选角工作。

社会活动

2010年5月,李娜将在马德里皇冠赛获得的50万元人民币奖金全部捐给了青海玉树灾区。

2014年6月,李娜在微博发出一张自己的半裸上身的宣传照,李娜晒半裸照是为了代言粉红丝带,呼吁女性关爱健康。8月23日,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光爱慈善基金启动仪式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光爱学校开学典礼上,李娜参与该校揭牌,并表示将资助金寨县光爱学校的10名学生免费上学。

2015年3月,李娜挺着大肚子参加了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母婴服务平台宝宝树共同发起的“生命之光”孕妇关爱公益活动。作为准妈妈,李娜已远离公众视线一段时间,这次她以公益活动形象大使的身份参加了活动。“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带动整个母婴行业,对公益事业投入更多的热情,也让全社会更加关注到孕妈妈群体的需求,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获奖记录

个人/团体(赛场)

  • 2014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获奖)
  • 2013美网道德风尚奖(获奖)
  • 2011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获奖)
  • 2011悉尼国际赛冠军(获奖)
  • 2010打进入年终总决赛(获奖)
  • 2010世界排名首入前十(获奖)
  • 2008北京奥运会女单四强(获奖)
  • 2004广州国际女子公开赛冠军(获奖)
  • 2001大运女单冠军、女双冠军和混双冠军(获奖)
  • 2000WTA巡回赛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站双打冠军(获奖)

个人(场外)

  • 2018-08-222019国际网球名人堂(提名)
  • 2015-05-11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15位(获奖)
  • 2014-01-112013年度和ITWA评选出的2013年度媒体最佳球员奖(获奖)
  • 2013-04-18美国《时代》杂志2013年度全球百大最有影响力人物“偶像类人物”,并成为封面人物(获奖)
  • 2013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获奖)
  • 2012-03-09TheTennisSpace网球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位人物(获奖)
  • 2012福布斯全球100名人榜,第87位(获奖)
  • 2011-07-13华中科技大学“杰出校友”荣誉称号(获奖)
  • 2011-07-09“武汉功勋市民”荣誉称号(获奖)
  • 2011-07-04“湖北跨越先锋”荣誉称号(获奖)
  • 2011-04-02“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大奖(获奖)
  • 2011-03-29“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提名奖(获奖)
  • 2011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35位(获奖)
  • 2010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67位(获奖)
  • 2009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71位(获奖)
  • 2008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78位(获奖)
  • 2007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54位(获奖)

劳伦斯世界体育奖

  • 2015201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特别贡献奖(获奖)
  • 2015201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女运动员奖(提名)
  • 20122012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最佳突破奖(提名)

CCTV体坛风云人物

  • 2014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女运动员奖(获奖)
  • 2014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委会大奖(获奖)
  • 20132013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女运动员奖(获奖)
  • 20112011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女运动员奖(获奖)
  • 20102010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女运动员奖(提名)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

  • 20112011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最佳女运动员奖(获奖)
人物评价

李娜的自身条件好,技术出色,打法也符合当今女子网球力量化的发展趋势。但他的稳定性不够,另外心理波动较大,心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拥有热情是一件好事,但是热情同时意味着一些极端的情况。在这种情绪下她多次遭遇了极端的情况,这让她在一些重要的时刻不能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李娜是中国女网在单打上的突破。作为中国女子网球“金花一姐”的李娜以个性鲜明锋芒毕露率真务实著称。很多中国网友如是评价李娜,全国运动员都应当向李娜学习,自己靠本事挣钱吃饭,别假借“为国争光”名义靠纳税人养活;李娜言行更有利于改善中国运动员形象。

李娜从小就有“能吃苦、不叫苦、倔强、不服输”的拼劲。她6岁开始练习网球,1999年转为职业选手,从网球低级别赛事一路打到四大满贯,荣获WTA巡回赛等多项赛事冠军和2011年澳网女单亚军,创造了中国女子网球运动事业的多项第一,成为中国女子网球界的领军人物。2011年6月,她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精湛的运动技艺和良好的体育道德,勇夺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事单打冠军奖杯的亚洲选手。

李娜,在女子网球选手早该走下坡路的年龄,一次次刷新着自己的职业纪录。依性格而论的话,动不动就对记者反唇相讥的李娜,总会因此被“炮轰”,看上去好象很难被美化成一个“网坛天使”。但这些并不影响李娜成为中国体坛标志性的人物,不影响她以榜样的力量,吸引着无数青少年拿起球拍,渴望着成为下一个李娜。特立独行的李娜,似乎很难被归类,她脾气火爆,不是乖乖女,赢了球也不会说“感谢国家”,但她在网球场上的坚韧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在为中国体育赢得世界瞩目的同时,足以传递关于力与美的正能量。

接纳两届大满贯女单冠军、曾经世界排名第二的李娜,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战绩,还有她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和在培养、激励年轻人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物争议

法网夺冠感言

李娜elle杂志写真2011年法网夺冠后,李娜因为在夺冠感言上没有“感谢祖国”而引发广泛讨论。当时网友的反应也是泾渭分明地分为了两大派,一边自然是认为虽然李娜走的是“单飞”,但是仍然少不了国家的支持,另一边则大赞李娜为人真实、不矫揉造作。

三叩九拜言论

2013年5月30日,李娜在法网女单第二轮失利后的赛后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金花面对记者的“失利后能否对中国球迷说些什么?”的问题,爆出了“三叩九拜吗?向他们道歉吗?”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