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这四个细节,才是抗战剧的精髓

发表于:2021-07-06 17:46:45   稿源:吉剧网 浏览量:47

《大决战》播出后,好评如潮。当然,也有观众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大决战》中战斗场面太少,很多场景都是用影像资料或者一带而过,作为抗战剧,不够爽。

其实,《大决战》虽然是以电视剧的形式全景展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史诗般呈现波澜壮阔的中国命运大决战。但它本质上却在探讨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从剧中很多场景能够看出,在作战方面,蒋介石并不傻,他懂得战略和战术,可是他没能成功,根本原因在于他失了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从来就不是说说而已。

《大决战》善于运用小细节推动主线发展。这不是违和,而是从更深的角度去探索大决战的胜利。

就目前播出的剧情来说,四个细节,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1、武雄关的爱情

以小见大,是这部剧的精髓。

战争有多残酷,导演没有把视角对准正面战场,而是用一对恋人的爱情讲述出来。

王翠云与武雄关,两个人就要结婚了,可上级有令,两个人连告别都没有,就分开了。

在那个联络困难的时代,两个人再一次相见的几率极小。

王翠云打听到武雄关去东北了,她和一群跟她一样的农村妇女,想要去找自己的丈夫。当然她们也不是去添乱的,她们会一边帮助战斗一边寻找自己的丈夫。

革命伴侣的爱情,让人敬仰。

王翠云带领的小分队坐船去东北,路上遇到突袭,死伤大半。

她们来不及悲伤,立刻又投入新的战斗中去。

她们组成的担架小分队,一直在帮助前线营救伤员,她们真的没有“拖后腿”。

战场上,武雄关英勇杀敌,哪怕排里就剩自己一个人,哪怕自己身上有伤,也要冲在前线。

可惜,最后,他还是牺牲了。

剧中,王翠云背着他的尸体从前线回去的场景,让人泪目。

他们就是无数个牺牲的战士的缩写。他们也是人,也有爱人、有父母、有孩子,可是他们却用他们的肉体为我们革命的胜利筑起了铜墙铁壁,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2、土地改革

武雄关牺牲了,王翠云没有被打倒,反而带起小分队深入农村做群众工作。

他们来到东北一个最顽固的农村里。那些村民穷得吃不上饭,却对他们恶意满满。

王翠云到村里最穷的一户去,被赶了出去。

他们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没人敢参加他们的大会。

地主虽然被打倒了,可威严还在,村民不敢反抗。

王翠云一个人深入地主和群众中间,声泪俱下地做思想工作,尤其是那句话:我只是个女人,你们怕我什么?

她靠着自己的真诚和勇敢打动了梁家人,也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想当年,有多少像王翠云一样的基层干部,他们磨破嘴皮、踏破草鞋,才做下来群众工作,赢得群众信任,为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这个细节拍得极好。

3、白菜饺子

周恩来从重庆回来之前,跟毛主席通了电话,前面说到工作上的事,最后说,刘老汉的菜园咋样,想吃白菜馅的饺子了。

蒋介石的情报部门认为这句话是暗语,找了很多人分析,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句话真的就只是表面意思。

周恩来回来,毛主席他们一起动手包了饺子。

还有延安的那辆纺车,群众说,那是毛主席的纺车,因为被围剿,他们的日子不好过,所以每个人都要劳动,毛主席也不例外。

后面,还有毛主席跟大家一起开垦的菜园子。

“接地气”,是这些领导人给我们最大的感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

这些细节,是优良历史传统,时至今日,也一直存在。

4、乔三本

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编剧用乔三本这个虚构的人物从细节说明了原因。

他本来也是一个爱国青年,想着要报效国家。

可却被分派刷墙壁的任务,后来又被领导安排去清缴财务。国民党有些将领借着某些名义,贪污、毒打群众,他看不下去,说了几句,结果被打了一顿,调到前线当大头兵。

战争艰苦,他开了几句玩笑逗大伙开心,被打了军棍,还关了禁闭。

后面,他更是决定逃跑。

他是国民党军队很多普通士兵的写照,他们亲眼看着那些将领们贪墨、不思进取,害得他们发不起军饷,养活不了家人。

他们还丝毫没有人性。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初,王翠云背着武雄关从前线下来的时候,就是他满含热泪,没有开枪。

后面,他逃回家中,母亲和妹妹都上吊自杀,他为了报仇,杀了地主。

一个热血青年,就是这样被逼走向绝路。

试问,这样的政党,怎会成功?

《大决战》在细节的刻画、小人物的刻画上,非常成功。它用两条线在讲述历史,一条线是领导人的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另一条线就是基层干部、群众以及士兵们的小故事,两条线交相辉映,互为补充,让大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那一段历史。

观看《大决战》,有时候会让我们感觉到亲切无比,因为我们很多政策初心未改;有时候又让我们热血沸腾,因为革命先烈的付出让我们敬佩和感动。

这是一部好剧,应该加以推广和宣扬。

 

推荐资讯

相关新闻